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工程进展及建设成效
(一)工程进展情况1、工程投资情况。
从1998年试点到2004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88.3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国债)投资122.9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补助339.6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5.8亿元。2、木材产量调减情况。
根据《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际调减商品材产量1351.8万m;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已按计划调减到位,木材停伐和调减任务按年度计划完成。3、森林资源管护情况。
截至2004年底,工程区9800多万hm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全面落实了森林管护责任制,取缔和关闭了一批林区木材交易市场和木材加工网点,工程区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现象逐年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
4、公益林建设情况。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年度计划完成。
截至2004年底,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其中:人工造林193.1万hm,飞播造林276万hm,封山育林680.1万hm。5、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情况。
截至2004年底,已有69.3万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其中:转向森林管护20.53 万人,实行一次性安置33.8万人,转向公益林、种苗等建设12万多人,近2万人仍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
6、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政社性政策落实情况。实施工程近7年来,专项安排了职工养老保险及社会统筹经费61.15亿元。
2003年,工程区在册职工中有90.6万人进入省、地、县级社会养老统筹,参保人数占在册职工的82.7%。截至2003年底,工程区有政社性人员11.78万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2.49万人、教育5.98万人、医疗卫生3.31万人;政企合一企业开支的政府机构人员17167人。
7、种苗、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情况。工程区共建母树林6.8万hm,种子园6634万hm,采种基地10.2万hm,苗圃1.7万hm,配备苗圃喷灌设施6886套;森林防火基本建设得到改善,其中瞭望台1955个,道路58147km,隔离带87652km,设备313851套,车辆1926辆;建立技术示范林14459hm,技术推广林23992hm,技术繁育苗圃638hm,其他科技项目林2033hm。
(二)建设成效1、生态效益。森林资源长期过量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据初步统计,工程实施近7年来,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m,林区长期过度采伐森林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同步增长。仅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年)就提高了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112.7万hm、4000万m,总量达到2541.1万hm和22.73亿m。
森林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局部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据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22个县的抽样调查,水土流失面积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下降5.99%,长江泥沙含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
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2、社会效益。
增强了全社会保护天然林的意识,确保了林区社会稳定,工程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是空前的、巨大的。一是保护天然林资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人们的生态意识、保护森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一件大事。二是富余人员初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一方面,通过一次性安置等措施,使工程区在册职工人数由原来的146.5万人减为109.7万人。另一方面,直接从事木材生产的职工由37.5万人减为11.2万人,减少70%以上;而森林管护人员由4.59万人增加到20.53万人,增加3倍多。
三是工程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促进了社会稳定。工程区在册的109.7万职工中,有90.6万人进入省、地、县级社会和行业养老统筹,参保人数占在册职工的82.7%,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逐步落实,企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随着国家对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予以免除政策的出台,及工程区医疗、失业、公伤、生育等4项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将为企业减负和加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3、经济效益。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天然林保护与林区经济发展的路子,林区经营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工程区内林业经营方向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为主转变,森林资源恢复和增长速度加快;二是林区经济的发展方向由“独木支撑”向调整结构、多种经营转变,部分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是林区职工就业渠道由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元化转变,就业门路进一步拓宽。
工程实施前,林业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即第二产业比例大,第一、第三产业比例小。工程实施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营格局被打破,以木材生产及与木材生产相关的木材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受到冲击,随着公益林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以营造林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迅速;许多地方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非林非木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
2.林业生态省建设资金自查报告怎么写呀
我县是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历年来县委、县政府给予林业生态建设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林业工作站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早在1994年我县林业工作站建设就被验收合格、评为全省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历年来的努力、林业站建设的中心已转移到完善、巩固、提高上来。
为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作用,适应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县从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队伍素质和职能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和提高。根据/市林政[2005]27号文件精神,对照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各项指标,就我县林业工作站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 一、机构稳定,林业经费有保障 1、我县共有**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属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经县编委定编80人,其中定编6人的有4个乡镇,其余乡镇定编人数都在4人以上。 2、2005年,我县林业工作站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额拨款80人。
基层林业工作站实现了“机构稳定、人员稳定、经费有保障”的林业发展目标。 二、加强培训,着力提高林业站职工的整体素质 1、人员文化现状。
我县林业工作站在岗人员按文化程度分:大专8人、中专15人、高中57人;按技术职称分:高中级8人、初级31人。 2、强化培训,持证上岗,着力提高站员整体素质。
实行学习培训制度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县局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基层站长例会,站里每月制定了学习日,要求林业工作站人员认真学习时事、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自身素质。
每年县局不定期地对林业工作站人员进行培训和抽考,考试成绩将作为考核站长、站员是否合格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积极参加省、市级林业部门举办的各项业务培训,做到站长、站员持证上岗。
三、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林业站建设标准 1、站房独立、设施齐全。18个基层林业工作站都拥有独立的站房,全县基层林业工作站站房5916平方米,平均每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站房达328平方米。
近年来,我县对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站房不断进行改造和完善,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完善站房设施建设,力使基层林业工作站站房设施齐全,站容站貌整洁。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2、办公自动化体系日趋完善。每个基层林业工作站配备了一台电脑,林业系统建立了通讯集团网,站员手机全部进入系统通讯集团网,每个站备有2辆摩托车以上。
森林资源保护和各项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 3、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基层林业工作站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做好林业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创办了速生丰产林基地、果业基地、毛竹林基地,开展多种经营,谋求自我发展能力。 四、建章立制,内部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1、工作职责实行制度化管理。
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制定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相应制定了《林业工作站职能》、《林业工作站开门十件事》、《林业工作站站长职责》、《营林员职责》、《林政员职责》、《森林资源档案员职责》。
2、档案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每个站建立了森林资源档案、林政管理档案、营林生产档案,做到一年一归档。
档案做到有专人管理,有专柜存放。 3、工作任务实行目标化管理。
每年年初,为确保年度林业工作站各项工作和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县局与每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对营林生产、林政资源、资金征收、站务管理等方面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办法。 五、强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工作站服务管理职能 林业站职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新形势下基层林业站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落实、实施、组织管理的基层机构,是林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在新时期,除承担造林、护林常规职能外,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赋有“政策宣传、生产组织、资源管护、林业执法、技术推广和社化服务”等新的工作职能。 1、当好林业政策的“宣传站”。
积极做好林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标牌、标语等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林业方针政策及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林业,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加快社会办林业步伐。 2、做好资源保护的“管护站”。
认真贯彻执行“限额采伐,全额管理”的林政资源管理指导思想,以源头管理为侧重点,加大管护投入,制定管护措施,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护林体系,从而有效地看住了山头,管住了斧头。 3、当好林业执法的“执法站”。
坚持依法治林,强化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林业执法队伍的整体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同时,加大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依法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林业行政案件,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林业执法氛围,有效地维护了林区秩序。 4、做好科技推广的“推广站”。
积极做好林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印发林业科技宣传资料,组织林农参加林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托山地资。
3.关于建设长防林项目的报告
一、长防林工程完成情况1999年以来我市先后已有11个县(信州区除外)实施了国债、农业综合开发长防林工程,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共完成荒山造林、疏林补植、针叶纯林补阔叶树、迹地更新等造林12.16万亩,实施封山育林19.18万亩。
二、主要做法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市、县两级成立了长防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林业局长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林业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长防林建设的日常工作,为长防林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组织基础。
2、落实了经营主体。无论是国债长防林还是农发长防林,各地都落实了经营主体。
如横峰县1999年的经营主体是县山地林果业开发公司,县苗圃以及铺前、葛源两个工作站等4个单位,2001、2002、2003年国债长防林的经营主体是县山地林果开发公司,2002年的农发长防林的经营主体则是铺前工作站。3、实行了合同制。
实行租赁经营的,在人工造林施工前,经营主体与山权单位签订好林地使用权流转合同,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4、实行了招投标制。
一是项目施工实行了邀标制。为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各地对长防林工程项目施工都实行了邀请专业造林队伍承包整个项目的施工。
二是种苗培育实行了招标制。5、落实了监督机制。
一是工程质量实行监理制。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特委托上饶市林业勘察设计院等有资质的单位为质量监理单位,对整地、栽植、抚育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监理,监理人员按作业程序即时跟班到位监督检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监理人员不得签字。
二是工程建设实行定期报帐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程进度、质量、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建议存在的所有问题。
6、实行了质量追究制。按照重点工程管理规程,各地制订了工程技术管理方案,严格按工程管理程序操作,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对每完成一道工序,都采用片内自查,分片互查,领导带班全面检查的办法,来不断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本着“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查相应人的责任。
4.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00年)
以调减天然林木材产量、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妥善安置和分流富余人员等为主要实施内容。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的森林采伐;调减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的采伐量,严格控制木材消耗,杜绝超限额采伐。通过森林管护、造林和转产项目建设,安置因木材减产形成的富余人员,将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省级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使现有天然林资源初步得到保护和恢复,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中期目标(到2010年)
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建设转产项目、培育后备资源、提高木材供给能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主要实施内容。基本实现木材生产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方向的转变,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
远期目标(到2050年)
天然林资源得到根本恢复,基本实现木材生产以利用人工林为主,林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指导思想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对划入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对划入一般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大幅度调减森林采伐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久亚知识网 » 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自查报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工程进展及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