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扶贫内容应该写什么
全体帮扶教师利用午休时间,深入贫困学生家中,嘘寒问暖,为孩子带去手套、围巾等御寒的衣物,以及作业本、课外书籍等物品,把春天般的温暖送到贫困户的家中,携着深深的关爱与孩子一起努力,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和能力创造未来,传递爱心。
这样的大家访活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老师们通过不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解决近期的困难,疏导他们心理的困惑。 每一次扶贫工作教师们都体验着奉献的愉悦,收获着成长与感动。
“扶贫必扶智”,一小全体教师以“用心、用情、用力”的态度,“实干、苦干、巧干”的作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搭建“教育扶智”平台,实实在在的把党的扶贫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给寒门学子带去快乐和希望,以应有的担当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践行“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庄严承诺。
02
教育扶贫 点燃希望
教育扶贫,点燃希望!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瓦房口镇中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一直在努力。自开展教育扶贫以来幼儿园全体教师深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对每个家庭进行帮扶。
2.小学校精准扶贫措施有哪些
小学校精准扶贫措施:(一)抓好农校对接落实。
按照州委、州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各县(市、试验区)教育局,要立即组织研究分析,科学测算,搞准学校食堂消费的品种明细、需要量及时间安排,拿出食材需求清单和需求计划,通过结对村党支部协调合作或直接与精准扶持户对接,商定供需品种目录、供应时间安排、质量规格标准、价款结算支付、双方联系方式及工作责任人等,学校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供需协议,切实组织实施。 有支部结对的学校要加强与农户或合作社的合作,把学校食堂的需求和农作物生长周期、季节联系起来,做好农户或合作社的生产引导。
(二)强化质量监管和检疫工作。各县(市、实验区)教育局要密切配合农业、畜牧部门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做好质量控制;配合食药、工商等部门加强对农产品和食品的检测监督,确保质量安全,保证师生都吃上绿色无污染的安全食品。
学校食堂要抓好专项整治,着力清除问题隐患,严防学校食堂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保障学校师生的饮食安全。强化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入校鲜活农产品的检疫检测,各地学校后勤组织要尽快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采购平台系统,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师生吃上绿色无污染的安全食品。
(三)加强设施建设。加大恒温、速冻、冷藏等设施设备投入,支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餐桌消费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试验区)教育局要把精准扶贫农校对接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经常过问,亲自指导,及时听取汇报,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县(市、试验区)教育局要根据党委、政府农校对接要求,接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学校,并做好统计,统计表里面要有学校的具体分解任务、要有每所学校所在的乡镇(村)。
要认真分析研究,做好学校支部对接工作,切实做到每个学校食堂都有精准扶持农校对接任务,制定具体计划,落实责任人,明确监管责任,签订好对接协议,监督协议实施,加强质量监管责任,确保质量安全,切实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三)加强督导检查。
各县(市、实验区)教育局要认真抓好农校对接工作,定期开展督查,及时进行通报。从4月开始每月23日前报送农校对接工作的统计、进展情况到州教育局农校合作对接办公室,切实保障目标任务的完成。
要不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对成熟的农校对接经验和做法及时加以推广。 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加大力度宣传农校对接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和先进典型等,扩大农餐对接的社会影响力,为农餐对接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农校对接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3.浅谈如何开展教育脱贫
一、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
二、国家将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三、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为贫困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生,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积极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职业教育,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训。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4.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
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
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
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
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久亚知识网 » 小学教育精准脱贫保障自查报告(教育扶贫内容应该写什么)